耄耋之年是多少岁 一、九十岁的别称是耄耋之年

我本命11-21586
耄耋(mao die)指的是年纪很大的人,一般八十岁到九十岁的老人都可以被称为耄耋之年,不过更多人喜欢将九十岁的老人列入耄耋之年,而八十岁老人的别称则是杖朝。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分别是什么呢?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一、九十岁的别称是
耄耋之年是多少岁 一、九十岁的别称是耄耋之年

耄耋(mao die)指的是年纪很大的人,一般八十岁到九十岁的老人都可以被称为耄耋之年,不过更多人喜欢将九十岁的老人列入耄耋之年,而八十岁老人的别称则是杖朝。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分别是什么呢?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一、九十岁的别称是耄耋之年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二、年龄段的别称叫法都不一样

1、不满周岁的时候叫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十岁以下的孩子总称是黄口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3、年龄一般到了二十岁就会被称为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4、而立通常泛指为三十岁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5、不惑是四十岁别称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6、知非之年代称为五十岁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7、花甲之年一般被誉为六十岁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8、古稀是到了七岁的别称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

9、到了八十岁的别称是杖朝

杖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

10、期颐是一百岁的别称

古时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文章《耄耋之年是多少岁 一、九十岁的别称是耄耋之年》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zhouyisuanming.cn/article/1872/6060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