佀姓的起源, 一、姓氏由来

弃我者是瞎眼者11-27796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家姓,在全世界更是姓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姓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例如佀姓在我们生活中就极少见,那么佀姓有怎样的由来呢?似和佀是同宗吗?一、姓氏由来  据了解,佀氏源于华夏八大古姓之一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家姓,在全世界更是姓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姓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例如佀姓在我们生活中就极少见,那么佀姓有怎样的由来呢?似和佀是同宗吗?

一、姓氏由来

  据了解,佀氏源于华夏八大古姓之一的姒(sì)氏,被姓氏专家称为国姓和人口极少的稀姓。佀氏得姓的由来很久。邦国之禹是佀氏始祖,公元前约2103年出生在帝丘,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自昔大禹佐陶唐而治天下,平水土,导河洛,治水到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禹思“泤”音良义,又忖母梦薏苡,人皆母所生,故将“泤”字去“水”换“女”,取“姒”字为己姓。因治水之功显赫,舜后天下诸侯皆拜大禹为帝。

  佀姓当时居在河南荥阳泊水(古为泓水),取姓姒氏(禹姒文命),建者阳城(今河南登封),五帝相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后迁斟灌(山东观城),传祚四百余年天于商汤封禹之后于祀,历六百年祀不绝,由商汤及周武文王都念大禹治水有功,不忍失禹裔仍封东楼公于祀,自东楼公至简公乃为楚惠王所灭,而其所幸存者亦畏避楚祸潜逃隐居,而不敢自付神禹之后,由五十五代孙行遂改女为人易为吕即佀,形虽异而音同,楚祸甚不得安居,于是逃陕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为庶民,秦火忽炽焚书坑儒佀氏大部又失。汉高祖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孙传好学深思极为搜剔,掇拾残篇断简之余而次复,绪虽云不辉而大禹相传之脉不绝,至唐黄巢之变及朱温兵争战伐,八十三代孙昌,返迁故里大名府清丰县乜庄。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侵吞杞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侵吞越国,并下令追杀截剿姒氏,而其幸存者为躲避楚祸而潜逃隐居,不敢说自己是神禹之后。公元前332年,禹裔五十五代孙行字辈遂将“姒”字女旁易为“亻”,易“以”为“耜”的右半部,变为“佀”,形虽异而音寔同。况乎“女”亦为人,“以”与“耜”的右半部在古代互为通假。由此,杞地、豫州“姒”姓一大部分演变为“佀”姓。

二、由姒到佀的重大演变

  这个姓的演变及目前的几种并存写法。从何处谈起呢?还是从“姒”演变为“佀”及其相关字形谈开来吧。佀姓家族有关资料记载:禹裔五十五代孙行,将“姒”字改“女”为“亻”,易“以”为“”,即佀,形虽异而音同。这个说法有一个缺陷:主要从现代字形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字发展的历史来说“佀”字的起源。

  1、我们这个家族姓之写法古体、异体、本体并存,其实姓、姒姓、佀姓、似姓都是一个家族。当然,这里的似姓特指由“姒”演变和在古代、近现代用异体字来解决“佀”之音形之难所采用的写法那部分人(2006年夏天,我在百度网上发现一篇文章,是《欧阳运森家庭档案》中的《欧阳氏族谱》修订稿,其中在大禹后裔的姓氏有“似”姓。但“似”姓来源较为复杂,有三:①魏书官氏志:姒氏改为似氏;②通志氏族略:高丽族有似先氏,后改为似氏;③千家姓:辽西族)。

  2、由“姒”字改为“佀”字的过程应是这样的:

  (古体)→姒(篆体)→(篆体)→佀(隶、楷、宋体);另有极少人为方便读写采用→似(隶、楷、宋体)。

  3、一些人认为海岩确实姓“佀”,只不过是一时对众多媒体的以讹传讹纠正不过来,也解释不过来。我对此的观点是,需进一步查证,以海岩本人的说明为准。热切盼望海岩真的是家族一员,更盼望他写出更多的好作品,在堂堂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一串自己的足印。

佀姓的起源, 一、姓氏由来

  以上就是关于佀姓的来历,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姒和佀是属于同一姓氏,并且祖先都是大禹,佀姓在生活中很少见,至少小编活了30年没有遇见过佀姓的人,希望有机会能遇到并与之成为好朋友吧。

文章《佀姓的起源, 一、姓氏由来》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zhouyisuanming.cn/article/1690/70718570.html